爱配资可靠吗 文化周末二十周年 | 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坚守: 莞城“文化周末”以文惠民20载 铸就城市文化基因_东莞_演出_诗歌节

编者按:

2005年春天,一颗文化的星火在莞城点亮。多年来,“文化周末”以晚会为带动,发展至如今,延展出大讲坛、合唱团、室内乐团等系列工程,涵括了文化启蒙、文化研究等各个领域,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让不同的群众都能在“文化周末”找到合适的文化需求。这些点点的文化星火,终汇成东莞人共同的记忆。

今年,“文化周末”迎来了它的20岁,文化莞城公众号特别推出《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坚守:莞城“文化周末”以文惠民20载 铸就城市文化基因》一文,带领读者跨越时间长廊,重温文化周末的难忘瞬间。

随着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对外开放、南海卫城墙遗址发掘……让作为东莞城市原点的莞城重新聚焦了各界的目光,站在了东莞新一轮文旅发展的引领之位。去年,东莞正式获评中央首批城市更新行动资格,为莞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新的文旅项目繁华热闹之时,迎来20岁生日的“文化周末”,在坚守的同时,正悄然谋求着变革,加入这场城市文旅产业的大发展中。

展开剩余92%

文化周末大讲坛

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

文化周末室内乐团

文化周末青少年管弦乐团

文商旅融合,文化先行。早在20年前,莞城就提早锻造了“文化周末”这一品牌,为今天的文旅产业大发展埋下了种子。如今,多个文旅项目纷至沓来,莞城正在形成“产城人融合、文商旅融合”的新格局,焕发出新的文旅产业活力。

与时代共鸣 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2005年4月15日,文化周末晚会首场演出开演

改革开放让东莞这个农业县的经济迅速发展,从农业文明跑进了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文化归属的安定,而在红红火火的工业发展之下,扎根于千年莞邑文脉的另一个东莞正悄然酝酿。

2005年4月15日的莞城文化广场报告厅里,一场《走进交响乐——交响乐鉴赏讲座》的演出以“表演+讲解”的形式开启了一个全国首创的文化惠民项目——“文化周末”。

文化周末晚会

从创立之初,“文化周末”就坚持文化惠民的初心,采用公益赠票的方式,让普通市民免费看演出。每周定期定点举办演出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基层文化服务的局限,开创了“常态化供给+社会化参与+精准化服务”的新模式;其“赏学并重”的活动特色更是开创了基层文化演出形式的先河。

2007年5月,盛中国、戴玉强、余其铿、张国勇等著名艺术家齐聚东莞,共同为文化周末晚会100期奏响艺术最强音

京剧名家梅葆玖在文化周末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在文化周末晚会表演,这是他第四次登上文化周末晚会的舞台,为东莞市民带来精湛表演

文化周末晚会演出形式涵盖音乐、戏剧、歌舞、杂技、魔术、相声等多种艺术门类

“文化周末”的创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给当时处于“文化新城”建设的东莞注入强劲的动力。“文化周末”常态化的供给机制,统一的标识名称和系统化的管理,很快形成了一个高雅艺术文化品牌集群,一下子备受全国瞩目。

作为文化周末十周年献礼,“文化周末”推出“中法文化之春十周年”特别策划

从一台晚会开始,“文化周末”伴随着东莞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形式和功能上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为以文化周末晚会为主体,拥有文化周末大讲坛、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文化周末室内乐团、文化周末青少年管弦乐团等多个品牌的系统工程。2009年“文化周末”获评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也成为了2010年后国家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标杆。

“文化周末”获评“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与城市共生 坚守莞邑文化阵地

20年的时间足够一个爱好艺术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位成熟的艺术家;20年的时间,也足以影响东莞几代人的文化审美。20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项目不断涌现,又在时代发展大潮中消逝,而“文化周末”在快速的城市发展中,一直在文化末端接触群众、服务群众,这种影响既润物细无声,又因为时间的跨度而足够深远。

20年中,“文化周末”系列工程广泛覆盖城市各类人群,供给着城市不同人群的心灵需求,无数在东莞奋斗过的“2亿分之一”都曾在这里有过一个周末之约,无数的城市追梦者都曾在这里获得文化的滋养。

观众能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是文化周末坚持“赏学并重”的意义

自2016年11月起,文化周末推出“好好听音乐”系列古典乐赏析课

从东莞“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如今的“文化强市”,莞城没有让“文化周末”在原地停留,而是一路伴随城市的发展不断创新,持续贡献着文化的力量。

小学生诗歌节“诗歌进校园”暨“诗歌,在你身边——2014诗歌公开课走进莞城校园”活动,是文化周末与南方日报联袂推出的创新项目

20年来,莞城通过“文化周末”用心倾听城市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营造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塑造着城市的温度,折射着东莞的发展变迁。截至目前,文化周末晚会共推出883期,各类文艺活动、演出惠及2000多万人次。通过“文化周末”的邀约,国内外顶尖的演出团体登上东莞的舞台;莫言、贾平凹、王蒙、苏童、余光中、王鲁湘、单霁翔、靳尚谊等上百位名家来到莞城与市民近距离对话。无数青少年通过“文化周末”走上艺术的道路,各种本土文艺群体在这里获得最初闪耀的舞台……

“文化周末”20年的坚守,在经济发展大潮下为东莞滋养出一片文化绿洲,为产业发展凝聚人心。在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它既是一个先驱者,更是一个守望者,它为许多地方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又用20年的坚守,在后来者面前树立起标杆,展现着东莞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和坚韧性。

与潮流共舞 助力文旅大发展

如果说,工业搭起了东莞的骨架和脉络,那文化则塑造了东莞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作为工业城市,东莞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多元,多年来“文化周末”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东莞、认同东莞、选择东莞,在这里不同的人群构建起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文化联结。在时代的发展中,莞城也始终坚守着文化的阵地。这种坚守也让莞城在新一轮文旅产业发展中,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心。

新华侨大酒店焕新,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放,引发了文旅热潮;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掘更是为莞城文旅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历史的重量……新的文旅项目不断涌现,新的文旅热点繁华热闹,那么“文化周末”呢?在新一轮的文旅发展中,“文化周末”该承担什么新使命?

时光荏苒,20年后的文化周末剧场已经显出岁月的痕迹,但每次演出依然人气火爆。20年来,无数人在这个剧场留存了美好的记忆。

一座城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如果说东莞记忆项目是通过老街活化,从物理上为东莞构建了一个共同的“东莞记忆”,那“文化周末”就是用20年的坚守,从人的角度塑造了曾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2亿人的文化回忆。

20年来,东莞城市人群在变化,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更新,“文化周末”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实现自我与城市的相向而行。在文旅大发展的机遇下,“文化周末”就如何助力文旅产业更“热”,助力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谋划、思索与行动。

接下来,文化周末晚会将进行更多创新探索,紧密结合东莞记忆项目等莞城各个文旅项目,走出剧场,走进文旅地标,来到市民身边。“文化周末”演出的内容,将更贴合城市年轻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找准文旅新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惠民定位,通过不断探索,释放文化创造力,为文化强市和莞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20年前,莞城种下的“文化周末”的种子,与今天的东莞记忆首开区一起,在文旅产业发展上给莞城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人文优势。今天莞城文旅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当年高瞻远瞩的提前规划,离不开这些年在时代发展中的文化坚守。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20岁的“文化周末”拾级而上,将以更加成熟有力的姿态融入新的发展。未来,“文化周末”将继续陪伴着城市的奋斗者,不断铸就着这座城市新的文化认同,绽放千年莞邑璀璨的文化之光。

(左右“文化周末”精彩瞬间)

来源:文化周末

编辑/张晓敏爱配资可靠吗

发布于:北京市